引用自
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minga&article_id=16085921



練習曲

導演:陳懷恩

編劇:陳懷恩

年份:2006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atmovies.com.tw/home/





環島的起點是高雄,而電影的開頭卻是在太麻里。



那個導演遇到環島少年的東海岸,那個想法萌芽的地方。



環島的終點自然也是在高雄,但當東明相回到高雄的家後,



影片卻像是過站的火車,不停。



利用回想的方式,繼續繞過南迴,和第一道曙光一同停靠在太麻里。



導演陳懷恩的想法跳出既有的窠臼,電影的開始不一定就是故事的開始。



但結束與開始要在同一個地方,形成一個圓。



於是環島的故事就這樣餘韻猶存的,以代表無限的圓環繞著台灣這個小海島。



電影中人物的一顰一笑,也不斷在我腦海裡無限的繞。



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。



終點就是起點。







電影是描述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,約好了要跟同學一起去登山。



成行的前幾天才發現那座山早已爬過了。



看到停在家裡的老舊腳踏車,他興起了環島的念頭。



沒有騎腳踏車環島過,不知道該帶些什麼。



於是就背著早已準備好的大登山背包,還有準備上山彈的吉他,踏上旅程。







這部電影最讓我激賞的地方,是他並沒有一般灑狗血的情節,或刻意造作的感動。



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聽障的大學生,原本擔心電影內容會強調環島多辛苦,



人的鬥志多堅強,多偉大,多雄壯!



還好沒有。



若要把環島寫成汪洋中的一條船,似乎有點無病呻吟了。



環島是自由的流浪,是乘著風旅行,應該是快樂的。



電影的內容著重在環島過程中與人的接觸,與自然的接觸,還有介紹台灣文化。



整部片從頭到尾都很自然清新,感覺很舒服。







東明相背著一把吉他,陪他一起走過台灣每一個角落。



一晚,皓月當空的東海岸,海浪規律的拍打著岸。



就著汽化燈,攤開四和弦,一次次的練習。



當他彈完四個和弦的時候,我笑了。



這的確是新手彈出來的聲音。



我知道,我談出來也是這種聲音。



哈。







聽障的人要怎麼學吉他?



後來在國小與老師的對話中,東明相說看著譜彈。



彈出來好不好聽不要緊。



吉它是彈給自己聽的。



是陪伴,是聽覺上的安全感。







前陣子的單車電影《單車上路》是發生在蘇花公路上的單車故事。



我沒有去看。



所以期待在《練習曲》中可以看到我所熟悉的花蓮。



不過在電影中沒有看到太多熟悉的景物,除了漢本車站。



他在那裡遇到了一位立陶宛的女孩。



女孩沒搭上往花蓮的火車,東明相幫助他,先搭往北的火車再轉而往南。



在等車的空檔,他們到了美麗的東海岸邊。



女孩在風中旋轉,東明相的筆在紙上旋轉。



他利用紙與筆,記錄下他的旅行日記,還有遇見的每一個人。



紙與筆也成了他們的溝通工具。



以漢本為起點,女孩要往南到花蓮,東明相要往北到礁溪。



東明相用圖案表示著。



南與北的分道揚鑣,正說明了旅途中的聚與散。



兩個人因路線的交叉而相遇,但總要回到自己的終點。



立陶宛女孩接過紙筆,將東明相畫的圖案加上一筆,成了一個愛心。



語言不通加上聽覺的障礙,並沒有造成他們的隔閡。



因為他們一直都是用「心」在溝通。







繼續往北,聽了莎韻之鐘的故事。



還聽到原住民老婦人的天籟合聲,悠悠轉出莎韻之歌。





一天,借宿國小,認識了即將退休的國小老師。



老師感嘆著,突然退休了還真放不下這裡的一切。



東明相以不清楚卻真摯的口音說:「有些事現在不做,一輩子也不會做了。」



他鼓勵老師在退休後把握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

也說明了讓他踏上環島路那最簡單的念頭。



東明相吉他是彈給自己聽的,但在這裡他卻問老師:「老師,我彈吉他給你聽好不好?」



分享。



老師點點頭,東明相很高興的去拿吉他。



打開袋子,卻發現吉他的弦斷了一根,失望全寫在臉上。







在火力發電廠聽了政府與居民的衝突。



在海邊,遇到了一同去抗議工廠惡性倒閉的阿媽們。



遊覽車司機,是吳念真。



他說每年工廠老闆從國外回來,這些阿媽就會包車北上抗議。



遊覽車公司覺得她們處境堪憐,都會給予優待。



阿媽們每次上午去抗議,下午就像是同學會,帶她們出來逛一逛。



「每次抗議都沒有結果。也好,生活中有個希望存在。」



從吳念真嘴裡講出的話,「真情指數」就是會飆高。







在新竹,跟兩個青少年在堤防上塗鴉。



其中一個青少年拿著東明相斷了弦的吉他刷節奏,狂吼。



「少一根弦又怎樣!?就彈啊!」



是啊,生命中有一點缺陷又怎樣。



就用力的活啊!



後來,在台南也遇到了一位腳踏車騎士,東明相南下,他北上。



短暫聊天後,各自道別。



之後有一幕是單車騎士停在堤防塗鴉處休息,喝水。



我很喜歡這一幕。



在旅行的途中,我們都留下足跡。



也不斷的踏上別人的足跡。



有見面,有攀談,是有形的交流。



還有許多時候,旅行的人是在不斷的停留與過往中,做無形的交流。







在國小斷了弦的吉他,堤防上的青少年彈著。



堤防的塗鴉,台南遇到的腳踏車騎士經過。



每個點看似不同,但又密密牽引著。







《練習曲》有兩個地方最引起我的共鳴。



ㄧ個是東明相回到高雄家中,停好車,走了幾步後又回頭看著自己的車子,微笑。



看到這裡,我也微笑了。



車的確是一路上最好的夥伴。



另一個就是電影的尾聲,途中遇見的每一個人都再帶過一次。



東海岸遇到的導演及劇組,花蓮的達輪,漢本的立陶宛女孩,北海岸的原住民阿媽,國小老師,遊覽車司機,塗鴉的夥伴,阿公阿媽舊時好友,腳踏車騎士…….



在胡德夫澎湃的「太平洋的風」歌聲中一一回顧。



的確,在旅途中最美麗的風景就是這些相遇的人。







東明相到家之後,電影還沒終結。



東明相回想著從高雄出發的那天,一直到了電影的開頭,太麻里。



故事以一個圓的方式,環繞著台灣。



環繞著我的思緒。



瀰漫。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雖然感動的點不完全一樣



但是我很喜歡他寫的



很真

很像又用文字的方式再看了一次



好看



大家快去看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shle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